为何中医特别强调“陈”皮?
中医特别强调“陈”皮,主要源于陈皮在陈化过程中药性、药效和配伍特性的显著变化,这些特性使其在临床应用中更具优势。下面进行具体分析。
中医特别强调“陈”皮的原因
一、传统理论
1.古籍记载
南北朝陶弘景在《本草经集注》中首次提出“橘皮疗气大胜,须陈久者良”,明确指出陈化可消除橘皮的辛燥之性。元代《六陈歌》将陈皮列为“六陈药”之一,清代汪昂在《本草备要》中进一步强调“广中陈久者良”,认为陈化后“烈气消,无燥散之患”。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总结:“同补药则补,同泻药则泻,同升药则升,同降药则降”,陈皮通过陈化实现药性调和,适应多种配伍需求。
2.药性转化机制
明代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记载,新鲜橘皮性热,陈化后辛燥成分挥发,药性趋于平和。现代研究表明,陈化过程中挥发油成分逐渐转化为醇、酮、酯类物质,刺激性降低,同时黄酮类物质(如橙皮苷、川陈皮素)含量增加,药效更显著。
二、现代研究
1.黄酮类物质积累
研究表明,3年以上陈皮中橙皮苷含量可达干重的4-8%,且川陈皮素、橘皮素随年份递增。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、抗炎、抗肿瘤等作用,是陈皮药效的重要成分。
2.挥发油转化
新会陈皮挥发油中的D-柠檬烯等成分随年份增长逐渐转化为醇、酮、酯类物质,形成“醇香”特征,同时刺激性降低,更适合人体吸收。
3.微生物作用
陈化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生31种新化合物,增强抗氧化、抗炎等活性,进一步提升药效。
三、临床实践
1.调和药性,百搭之王
陈皮在中医方剂中常作为“使药”,调和诸药。例如:
补中益气汤:陈皮助补益之功,同时行气化滞,防止补药滋腻。
二陈汤:陈皮与半夏配伍,燥湿化痰,理气和中,主治湿痰证。
柴胡疏肝散:陈皮随柴胡疏肝行气,主治肝气郁结证。
2.适应多种病症
陈皮具有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、疏理气机、调畅中焦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脾胃气滞、寒痰湿痰、咳嗽痰多、消化不良、胸痹等症状。
3.安全性高,适用人群广
陈皮性温,归脾、肺经,药性平和,适合大多数人使用。但气虚体燥、阴虚燥咳、吐血及内有实热者慎用。
综上所述,中医特别强调“陈”皮,主要是由于传统理论、现代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表现。
加微信 hbb434 可免费领取陈皮体验装,共3袋大约30克(5年10年15年各一袋,市场价30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