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皮炮制技艺为何能列入国家级非遗?
陈皮炮制技艺(新会陈皮)能列入国家级非遗,主要是由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、 严谨复杂的炮制工艺体系、独特的药食同源价值、国家级认证与保护等。下面进行详细介绍。
陈皮炮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原因
1.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
七百年传承: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源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,民间世代传承超700年,是岭南独特的药材炮制文化象征。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即记载“广中(今新会)采者为胜”,清代叶天士更明确要求“二陈汤”需用“新会皮”。
地域标识性:新会区独特的沉积土与洪积土结构、湿盆地气候,使当地柑果皮厚、油室饱满,炮制出的陈皮品质卓越,形成“新会种、新会种、新会陈”的不可替代性。
2.严谨复杂的炮制工艺体系
全流程技艺:涵盖采摘、开皮、反皮、翻皮、晒制、陈化六大核心步骤,形成“三年育苗、三年挂果、三批采收、三个品种、三瓣开皮、三年晒皮、三级分皮、三年陈化、长久贮存”的完整体系。
3.独特的药食同源价值
药用功效:新会陈皮有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之功,被历代医家推崇,写入《神农本草经》《中医手册》等典籍,是北京同仁堂、广东陈李济等老字号50余种中成药的核心原料。
食疗文化:作为“粤菜灵魂”,陈皮用于调味增香、去腥解腻,衍生出柑普茶、三宝扎等制品,融入日常饮食,形成“家家开柑皮”的民俗景观。
4.活态传承与产业赋能
传承脉络清晰:从家族口手相传到行业经营传承,现有省级传承人陈柏忠等代表,全区1000余家经营主体、5000户柑农、5万从业人员共同守护技艺。
经济与社会效益:新会陈皮产业产值超百亿元,形成药、食、茶、健、文旅、金融六大类100余种产品,带动乡村振兴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富民兴村标杆。
5.国家级认证与保护
非遗认定: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体现国家对传统技艺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的高度认可。
地理标志保护:新会陈皮获国家质检总局“国家地理标志”产品认证,首批广东省岭南中药材立法保护品种,确保产地与工艺的唯一性。
以上就是(新会)陈皮炮制工艺能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重要原因。专家团队将传统陈化技术定位为“中药炮制技艺”,而非单纯“陈化技艺”,强化了技艺的文化内涵和保护价值。
加微信 hbb434 可免费领取陈皮体验装,共3袋大约30克(5年10年15年各一袋,市场价30元)